大亚湾有海洋科普展馆了!记者从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获悉,由该保护区管理处打造的海洋科普展厅日前已打造完成并免费对外开放,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五的上班时间。
标本柜上展出80多种海洋生物标本
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位于澳头公园对面,海洋科普展厅就在一楼。走进展厅,蓝色的主色调令人仿佛置身海洋。展厅墙板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保护区基本情况、红树林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等内容,呼吁广大市民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展厅中央的一个标本柜,标本柜上展出的80多种海洋生物标本均为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自制。
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3年,东靠红海湾、西临大鹏湾,面积986.35平方公里,有166个形态各异的岛礁,是广东省最大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为重要水生生物物种群和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属大型的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从单细胞浮游动植物到珊瑚、水母等多细胞腔肠动物,从鲍鱼、翡翠贻贝、马氏珠母贝等贝类到活化石中华鲎、虾蟹等甲壳类,从海参、海胆等棘皮类到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过渡的模式生物文昌鱼,从种类繁多的石斑鱼、真鲷等鱼类到海龟、玳瑁等爬行类,保护区内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构成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奇妙的海洋世界。
开展多项调查不断完善海洋生物数据
近年来,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加快摸清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底数,陆续开展了大亚湾海岛动物多样性调查、大亚湾海域造礁石珊瑚调查、红树林资源调查、大亚湾海域海藻场调查、观鸟调查等,不断完善和充实大亚湾保护区内及周边海洋生物资源数据。
据介绍,该保护区管理处通过大亚湾海岛动物多样性调查,共记录到152种野生动物;通过大亚湾海域造礁石珊瑚调查,共记录到大亚湾海域有75种野生珊瑚;通过红树林资源调查,共记录到大亚湾海岸线及其周边范围有60多种红树及其伴生植物;通过大亚湾海域海藻场调查,共记录到大亚湾海域有大型海藻30多种;通过观鸟调查,共记录到保护区内有鸟类154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6月9日,调查组在保护区进行海岛动物多样性调查时,在大亚湾青洲岛通过红外相机拍到了一只秧鸡类的鸟。经查阅相关文献,确认此鸟为红脚斑秧鸡,这也是红脚斑秧鸡在中国大陆的首次野外记录。大亚湾观鸟爱好者从2021年开始连续几年在大亚湾境内记录到全球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则是观鸟调查的成果之一。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在线联系删除!
历史文化展厅不仅仅是是当地的历史文化展示场所,人们可以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
市民在办税缴费的同时,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税收相关政策,还可针对有争议的税费政策申请现场调解。5月25日,由渝北区税务局打造的税收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在该局第一税务所三龙办税服务厅揭牌。
由白宫历史协会创办的“人民之家:白宫体验”是一座位于华盛顿特区、距离白宫仅一个街区的全新前沿教育体验馆。该教育博物馆于2024年9月23日正式开放,旨在讲述行政官邸的历史、其居民的故事以及那些为白宫职能奉献一生的人们的经历。这座占地33,000平方英尺的三层建筑坐落于宾夕法尼亚大道西北1700号,内设多个展览和展区,生动地展示了白宫及其传奇般的历史。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中庸的开篇,也是致中和的文化源起,更是整个展厅的核心表达。
近日,甘肃省档案馆推出的《甘肃记忆》数字展厅(3D)正式上线。
历史陈列馆是区域历史的象征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是展示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发展变化的重要窗口。每个地区都有展厅,在当地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位于河北省灵寿县西北40公里处的横山岭水库已是碧波荡漾,在水库东岸,坐落着一座既庄严肃穆又散发着激昂精神的建筑——陈庄歼灭战陈列馆。
“转基因”一直以来是热点话题,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贸易问题、社会问题乃至伦理问题。日前,位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闵行院区内的首个“VR+转基因”科普展示厅正式启动,上海首个VR+转基因科普展示厅旨在进一步提升市农科院科普能力和科普效果,增强公众对转基因的科学认知。
档案把往复不断的现象真实地记录下来,使瞬间变成永恒,成为人们进行反复观察和研究历史现象、准确寻找事物发展规律的可靠依据。档案馆是集中保管党和国家重要档案的基地,是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中心,档案馆工作是我国档案事业的主体。
安全是核能和核技术发展的生命线,4月13日,广西首个以“中国核安全观”与“核知识”为主题的科普展厅——“核与核安全展厅”在柳州市揭牌开馆。该展由广西地矿局主办,柳州市国家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等单位协办,广西三〇五核地质大队承办。